公告版位
https://www.facebook.com/bookmarks/pages

另一種目線1.jpg

  女性攝影師在早期是相對少數,一方面攝影是需要經濟能力支持,另一方面則是社會環境也不見得有空間,王信是台灣早期女性攝影師,受過學院訓練並持續攝影創作與教學的少數,透過本次展覽,可看到相當完整的回顧,了解創作者的思考脈絡。

  10月29日至2017年3月5日,北美館舉辦「另一種目線-王信攝影展」,展出自1970年代以來,各個階段具代表性的14個主題與系列作品,為能理解創作脈絡,展覽也包括作品導言、文獻紀錄、作品多媒體及紀錄影片,有部分作品是從未展出過的舊作。

  王信一生堅持"攝影的本質在記錄",從早期廣為人知的原住民紀錄攝影,如<蘭嶼.再見>等系列,可以看到她對堅持的呈現,本次展覽系列作品,也配合北美館館藏與藝術家自藏底片掃描展出,尤其在事隔多年以後,照片所記錄的風景人物都已不復存在,而王信對攝影的概念,對"系列報導攝影"的堅持,與當時的沙龍美學或是紀實攝影,也有著差距,看著這些作品也會對當時王信因故,無法持續拍攝台灣原住民計畫,而感到可惜。

  有趣的是,在"系列報導攝影"以外的其他系列作品,如<自悼>、<逃亡者之眼>或<景與物>,這些照片利用高反差、粗顆粒等風格化型式,展現王信自稱很個人性的「心境照片」,但對觀者而言,這些心境照片傾向現代主義式的風格,其實在其他的報導攝影上也有相當的影響,王信自述關於<逃亡者之眼>的創作起點,是那些關於白色恐怖的記憶,這或許可以解釋王信選擇報導攝影的原因,除了曾經有過的教職接觸外,或者這是種當時僅存的抵抗底線,以現代主義式的強烈風格,象徵被攝者的處境,而非直擊式的暴露問題之所在。

文章標籤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6街大歡囍1.jpg

        相對於北市府舉辦的「白晝之夜」,當代館近日舉辦「街大歡喜」以多年深耕社區的厚度,讓藝術不在只是裝飾街邊的牆面,由藝術家與社區居民有更多的互動,深入觀察與表現,讓街區與藝術的關係更加耐讀,更加吸引人。

  10月1日至11月13日,台北市立當代藝術館舉辦「2016街大歡囍─當代 X 社區藝術節 」,邀請黃立慧等十組藝術家,展出地點包括美術館前廣場、周邊店家、公園與捷運地下街,展出形式相當多元,包括行為藝術、互動體驗、插畫、攝影、出版與動力裝置等等,不管是創作過程或是觀看,都強調民眾參與。

  相對於北美館或是國美館來說,當代藝術館的空間的確是比較小,可能也較沒有知名度,但是當代館利用自己特別的地理位置,身在台北熱鬧的老社區當中,逐步發展出不同的社群概念,包括與當地里長的合作,皆可看到六年來持續舉辦社區藝術節的累積,這樣的累積呈現在藝術家透過當代館與在地的連結,與當地居民有更多互動。

  觀眾可以先走進當代館拿一份取材自當地社區三位主婦故事的<光能報-主婦的午後時光>感受當地氛圍,利用出版物探索當地文史也是「街大歡囍」的慣例,或者在當代館門口的<黑白棋>透過遊戲規則,顯現出在地居民與遊客不同的角度,在遊戲最後可以看到雙方的圈地遊戲勝負與權力的流動;或如<可以睡覺>邀請觀眾以身體,去體驗社區的空間性格,是更直觀的體驗。

  整體而言,展覽的設計相當完整,從文史出版形式到駐地創作,從街區認知到講座課程,與觀眾或是居民的互動也相當多樣化,短短的一個半月卻是有著十分扎實的內容,當然,這不是個完美的展覽,但卻是個與社區結合相當好的累積,讓我們看到當代館紮根於社區,越來越走出自己的方向。

文章標籤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05 Sat 2016 01:58
  • 打怪

打怪1.jpg

  「打怪」大概是許多人慣用的名詞,不管是任天堂紅白機伴著長大的六年級生或更年輕的世代,而怪物作為人類投射慾望與恐懼的想像集合體,如何克服怪物的過程,就成為人類自我救贖的重要敘事,也是社群建立共同經驗的重要來源,而這也是藝術與遊戲的重要共同點。

  9月30日至12月11日,關渡美術館舉辦「打怪-2016關渡雙年展」,今年以「打怪」為主題,邀請臺灣、中國、韓國、印尼、澳洲、日本、馬來西 亞、越南、新加坡共10位藝術家與10位策展人進行合作,試圖以各種路徑,共同創造亞洲當代文明的新神話,同時關渡美術館也於9月30日舉辦「亞洲當代藝 術論壇」,提供亞洲藝術家、策展人、評論家、各地藝術社群及藝術愛好者,一個良好的對話交流平台。

  雙年展是目前常見的藝術展出形式,而目前台灣就至少有三個雙年展,包括北美館舉辦的台北雙年展、國美館舉辦的台灣雙年展與北藝大關渡美術館舉辦的關渡 雙年展,這三者以台北雙年展的知名度最高,而關渡美術館作為藝術大學附屬美術館所策劃的雙年展,要如何呈現自己的獨特性,顯然有其必要性。

  「打怪」所邀請的藝術家人數雖不多,但作品有一定的完整度與延伸,試圖展現關美館在學院背景下的學術特色,只是每位藝術家搭配一位策展人的策略,呈現在展出形式上,卻各只有一篇文章,反而比較像是十位藝術家與十位藝評的組合,對整個展覽的企圖心而言,相當可惜。

  若純以作品來說,脫離過去的歐美中心觀,藉由「打怪」這個電子世代特有的名詞,呈現亞洲相對於歐美中心下,各自的現代性反應,是相當準確又有趣的做法,對觀眾來說,是個相當適合入手觀看的途徑。

文章標籤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567983_908425889289180_995599304254827413_n.jpg

  科技帶給人最明顯的感受之一是縮短空間距離,主要顯現在節省時間上,這種基本感知,很容易被忽略,而陶亞倫最新的科技藝術展,就是以科技的手段,模擬這種感受,重新讓觀眾面對,科技對身體移動所帶來的感受,打開身體在科技的影響下,面對時間與空間彼此間的關係。

  10月15日至11月27日,雙方藝廊舉辦陶亞倫個展「時間全景」,共展出五件作品,結合3D數位影像、VR虛擬實境與動力裝置,觀眾站上動力裝置、戴上虛擬實境的眼鏡後,透過動力裝置的移動或震動,帶領觀眾進入虛擬實境的空間中,虛擬實境中的空間由藝廊延伸至遠方,五件作品分別由不同的方向延伸,虛擬空間中沒有其他的人物存在,強調單純的空間移動感。

  在那些宏大枯寂的虛擬空間中,觀眾帶著虛擬實境的眼鏡,身體明明感受到移動,但是卻無法逃脫藝術家所設計的建築物,即便感覺只差一步,但是我們依然在此,從各個角度觀看整個虛擬實境的空間,包括前方、或上或下等方向,但是唯獨看不到自己的身體,宛如靈魂出竅,剛開始覺得自己離開身體的靈魂,可以自由移動,但又因為移動範圍有限,可能會自覺像地縛靈般的,到達一定限制後,又被拉回原處。

  相對於觀眾看畫時,不管心情再怎麼投入,身體總是在畫框外,然而在這個作品,觀眾的身體也參與在虛擬空間中,我們進入了作品成為敘事的一部分,再也無法客觀的觀看敘事,觀眾可以自己決定在這個空間中的角色,這種全新的體驗,或許可以說是藝術敘事中的新嘗試。
文章標籤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670765_903405179791251_2729688376010458177_n.jpg

  談到"錄像藝術"可能大家覺得陌生,若先不理會這些名詞,今年的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內容十分精彩,從跨界移工到文類敘事,從紀錄片的角度到空間裝置,各種形式紛呈具備,對影像有興趣的朋友,實在不應錯過。

  2016年10月15日至2017年1月8日,鳳甲美術館舉辦「2016年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由呂佩怡與許芳慈擔任策展人,以邀請與徵件的方式,共計廿七組來自國內外的藝術家參展,展出的作品除了單頻錄像外,也包含空間裝置等,同時,也舉辦十餘場相關放映與座談。

  可能我們已經習慣當代有許多議題是以紀錄片的方式推動,不管是環保、還是反迫遷等,但紀錄片有其限制,"錄像藝術"反而可以容納更多的討論與可能性,例如將各種現實物融入作品中,而非單純以"文件"的方式呈現。

  舉例來說,<木:刻電影—再聚(木:刻)第六輪—迴 靈魂>結合了手作與影像,議題、影像與柚木材質準確搭配,另一件〈飄零而形不離影〉則是運用影像、光影與現實物的配合,引領觀眾進入議題的閱讀與思考,這些作品顯示出影像與物品的關係,<飄>的這些文件與現實物,成為整體敘事的一環,而非只是輔證。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作品試圖反思"錄像藝術"這個文類本身的限制,例如〈浪漫樂派〉以兩個螢幕與音響,協助敘事有更多的可能性,或著如〈城堡行動〉以機械性的語言,分析美國核爆實驗紀錄片,以形式本身帶入反思,機械性的"紀錄"或"觀看"議題,本身可能帶來的冷漠等
文章標籤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晝之業2.jpg

       藝術時常被賦予許多的責任,在現代除了美以外,藝術時常被賦予打破常規體驗的特權與責任,從巴黎開始許多國家藉由「當代藝術」來打破街區平時給人的界線感受,舉辦「白晝之夜」以當代藝術相關空間串聯,讓觀眾可以再度認識自己的都市,也有更多機會親近當代藝術。

  10月1日至2日,台北市政府舉辦「Nuit Blanche白晝之夜 」,串聯大稻埕、北門,再朝重慶南路,最後止於二二八和平公園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同時還包括台北市政府下的各美術相關展館與民間展館也徹夜開放,在四公里 左右的路途中有多處光影展出,整體分為五大展區,也有許多表演,吸引了眾多人潮。

  這些看似熱鬧的活動,也的確讓舊城區有個熱鬧的夜晚,雖然可能礙於法規,所有的展演都在午夜前結束,但是依然有許多人群聚在附近的各空間中;對市民來說,這的確是免費享用藝文活動的一晚,並且熱鬧感受了平常被忠孝西路切割的舊城區。

  在熱鬧的活動之後,或許有些觀眾會意識到,整體來說,巴黎版「白晝之夜」作為主題的"當代藝術"其實是缺席的,當然也有其他都市的白晝之夜是以光雕為 主題,只是回想當晚看到的光雕,大部分與在地空間沒有甚麼關係,簡單講,除了表演藝術以外,視覺藝術在此只是一晚的"裝飾",缺乏與空間的互動,可能會讓 觀眾誤以為,這就是無聊的當代藝術,這就是讓人看不懂的當代藝術,造成這個景況的要因,應是主辦方將「白晝之夜」與「2016台北設計之都」做結合,但這 兩個活動的主要內涵"當代藝術"與"設計"在當晚都缺席,的確美中不足。照片來源:周逸傑。

文章標籤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61002菲常態1.jpg

            你對菲律賓的印象是什麼?可能很多人沒注意,菲律賓是離台灣最近的國家前三名,而且目前在台灣的菲律賓移工超過十萬人,但我們對菲律賓依然相當陌生,台北當代藝術館首次邀請來自菲律賓的當代藝術家展出,藝術家除了原有的創作脈絡外,也邀請來台的菲律賓移工參與創作計畫。

  9月15日至11月20日,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菲常態:尋找家園-羅納德•溫杜拿個展>(Project: Finding Home-Ronald Ventura Sole Exhibition ),展出作品形式包括繪畫、燈箱、立體裝置與空間裝置等;台北當代藝術館位於外籍移工休閒聚集的台北車站與中山北路間,本次個展以「尋找家園」為題,切合 來自菲律賓的移工情境。

  第一個展間的作品《尋找家園》與本次展覽同名,可見藝術家的重視,各組圖片以打開的旅行箱做底,拼貼出十組菲籍移工在台灣與在老家的生活圖像,以燈箱 的方式加上滿版的旅行箱,帶給觀眾宛如進出機場時,行李箱通過X光檢驗機的記憶;在展場中間則是懸掛著人形飛機《空中飛人》,整體詩意的呈現,移工不停的 移動,或許作品並沒有直接指控移工在本國與在台灣的各種艱難處境,然而藉由許多人都有的"離鄉"情境,或許更能讓人進入國際移工情境的起點。

  其他的作品中,則是充滿許多象徵物語彙,讓人感受菲律賓受西方文化殖民的影響,包括以崩解的西方柱飾,象徵殖民時代的殘存影響等,從台灣觀眾的角度來看,或許我們對於菲律賓的文化與歷史感到陌生,但對於同樣深受殖民情境影響的當代現況,也許是我們可以理解的起點。

文章標籤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渡與超譯–後出土文字朝向後文字書寫1-.jpg  

   作為所謂"國粹"的書法,在當代的藝術領域裡可能漸漸失去去被關注的眼神,原因或許很多,其中可能有個面向在於與當代的生活體驗有極大的差距,這可能 是"美"的效力所在,但是當藝術家以書法中"書寫/紀錄"的本質做為起點,或許就回應了當代情境,讓觀眾有更多不同連結的可能。

  9月20日至11月19日,十方藝術空間舉辦張嘉哲個展《轉渡與超譯–後出土文字朝向後文字書寫 》,藝術家以"書法"為起點,討論書寫與文字在當代的關係,現場展出的作品形式包括空間裝置、雲端互動與書法等。

  書法如何以當代藝術的形式,回應自身在當代的情境呢?藝術家以倉頡輸入法拆字的字元,將"心經"從新抄寫一遍,然後輸出在燈片上,模擬當代閱讀螢幕的 經驗,以輸入法的字元替代書法的書寫元素;另一組<虛擬化身>,以透明壓克力做出類似神主牌的形式,牌上放置QR CODE,觀眾掃碼之後連結到的是我們無法辨識真假、傳說中倉頡造字所留的廿八個字,倉頡所留的字碼與QR CODE互相對應,藉由架上的空盒子來討論書寫/紀錄一再流傳與重複,但是本身卻是空缺的載體。

  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試圖以當代藝術挪用現成物,以拆解象徵的手法,再現書寫的傳統形式,以表達書寫的未來內涵、符碼互換的結果,書法傳統的文化厚度不 再只是象徵,也不再是限制,書法的各種形式都成為載體,來呈現藝術家對書寫的思考,回應書寫的本質,也開啟觀眾對當代書寫的思考。

文章標籤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石匱夜航》1.jpg

      展覽以「石匱夜航」命名是來自明末張岱的<石匱書>與<夜航船>兩書,前者是傳統的歷史研究,後者則是百科全書式的紀錄,策展人試圖以此提問,讓作品呈現當代藝術的知識架構,這個架構與西方傳統知識不同,讓觀眾自己從閱讀展覽中體驗。

  9月3日至10月2日,大未來林舍畫廊與策展人沈伯丞合作,邀請八組藝術家,郭維國、劉時棟、陳伯義、吳燦政、邱昭財、豪華朗機工、吳權倫與許哲瑜,推出《石匱夜航__華人的藝術博物學》。

  從現場來看,或許與想像中的"博物學"不太一樣,至少觀眾不會看到博物館的展示櫃,傳統上將物品獨立於空間的展出讓展品之間彼此失去呼應,本展作品彼 此在空間上的呼應,建構出閱讀展覽的脈絡,例如許哲瑜的錄像作品雖然時間不長,但以<刪除的鏡頭>為名,即可看到個人關於記憶的操作,也回應了對面,郭維 國那些眾多的現成物集合。

  豪華朗機工的<漫遊羽>與劉時棟的<方舟去哪裡?>都點出了未來世的氛圍,有趣的是在張岱兩百年後、清末的丁日昌將<夜航船>視為禁書,與許多情色文 學一起被視為"淫詞小說",一樣的末世情境,對世界的想像是如此巨大的不同,藝術顯現了人類承載記憶的另一個想像面向,而當代的藝術家們是如何面對理智下 的想像?這些想像又是如何在策展人的脈絡下,成為一個集合體,很值得觀眾親自去體會。

圖片來源:大未來林舍畫廊

文章標籤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當代一年展1.jpg

       對一般觀眾來說《台灣當代一年展》可能是個陌生的名字,有多年傳統的《藝術家博覽會》今年改名《台灣當代一年展》,並結合台北國際藝術村的《2016混種現場藝術季》,提供台灣當下各種最新的藝術表現,即便是看熱鬧也值得。

  9月10日至16日台灣視覺藝術協會(視盟,AVAT)舉辦的《台灣當代一年展》除了傳統強調"藝術平權"的「徵件展」外,同時也推出主題策劃展區及影展策劃區,此外也邀請許多來自國內外的藝術空間參與,向觀眾展現國際藝術空間多樣化;在平面展覽之外,也舉辦多場相關展演活動。

  對一般觀眾來說,這是個可以直觀理解當代台灣藝術家的機會,對年輕藝術家來說,卻是個難得的曝光機會,相較於大部分藝術相關博覽會都以畫廊為單位,《台灣當代一年展》卻以創作者為主體,並且堅持傳統的「藝術平權徵件展」,也就是任何人都可以主動申請,雖然可能良莠不齊,卻是最直接、殘酷的比較,或許優秀的年輕藝術家,因此得以曝光。

  另一方面,主辦單位也邀請許多國內外的各種替代空間展出,讓觀眾理解,除了畫廊與美術館以外,其實生活中也有許多親近藝術的可能性,而且許多國內的藝術替代空間,也十分強調與當地結合,讓觀眾更有親近感,而來自世界各地的替代空間,也展現出各種不同的關懷面向,十分精彩。

文章標籤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