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98701_801414029990367_1526955674042633130_n.jpg

  對年輕人來說,膠彩畫恐怕是相對陌生的繪畫文類,有些朋友可能會聯想到日本時代老畫伯們的作品,這個由日本人帶來台灣的繪畫文類在國民政府來台後,面臨「日本畫」、「東洋畫」的指控,當時的畫家們在肅殺的政治氛圍下是怎麼回應的呢?  

林之助就是在當時挺身以膠彩的媒材來正名,並將膠彩畫的脈絡回溯到唐朝的青綠山水,為膠彩畫博得生存空間,並戮力膠彩畫教學,影響深遠,只是在這個回溯到唐朝的大中國脈絡下,膠彩畫原來在日本現代化時的改進與回應,就無法在台灣被看見,從此被許多人視為是傳統技藝的一種,殊為可惜。   

    在1月23日至5月15日,國美館舉辦《明日之風-林之助百歲紀念展》,由白適銘與曾得標擔任策展人,展出林之助1934~2008年間作品共百餘件,包含膠彩畫、寫生、下繪、設計、書藝及文獻資料等,展出作品有一定質量,值得大家前往觀賞。  

12991088_801679043297199_2141003078302066769_n.jpg

 藝術對現代性的回應不只是風格的,更不只是藝術史序列的追求,最基本的,就包含人類文化如何觀看世界的顯現,日本畫在西化的浪潮下開始對現代化的回應就包含了從寫生為基礎的再現及與傳統融合等等。  

   林之助十餘歲赴日就讀,受過完整的學院派訓練並獲得許多獎項,更重要的是,他在戰後提出「膠彩畫」的名稱,並溯源回唐朝的青綠山水,在當時的氛圍下,這是不得已的作法,同時也顯示國府遷台後的氛圍,讓膠彩畫的進步無法繼續,加上熟悉的日文與臺語無法在課堂上使用,讓學術研究的可能性也相對減少。    

   以這次展覽作為廣告主視覺的<暮紅>為例,在戰後林之助一度以這種塊面構成的方式進行創作,這種風格很可能是在日本畫的平面裝飾傳統下,參考印象派塞尚的風景甚或是立體派的思考所作的嘗試,雖然他並沒有持續獨立該系列的嘗試,但是到<柳川陋屋>這系列以建築街景為主的作品,我們可以發現塊面構成的現代性嘗試逐漸融入到其原有的創作脈絡。   

   藝術家終究是必須獨自面對創作,但是在我們閱讀作品的過程,若能多點理解,欣賞作品時也會有更多想像不到的樂趣。

arrow
arrow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