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真筆談.jpg

         攝影作為當代最為民主的藝術文類,是幾乎每個人都有創作經驗的,當然也是最多觀眾與被解讀的文類,而當藝術家以北美館典藏品做為文本,解讀後再進行創作,對觀眾來說,可能是種尋找認同的過程,而超越了傳統的審美經驗。   
      5月28日至10月2日,北美館舉辦《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由館長林平作為總策展人,由三位客座策展人,朱盈樺、郭昭蘭與蕭有志,以「藝術家」、「策展人」與「建築師」三種不同的身分,集結三十位當代創作者回應館藏品;朱盈樺「写真筆談」,邀請八位創作者,以文字書寫的方式,回應十二幅典藏影像作品。   
      在展場入口的小冊子請觀眾一定要拿,因為那是這次展覽的重點之一,由八位創作者以典藏影像為文本所書寫的作品,雖有註明對應的文本,但是卻不見得有直接關係,有的可能是書寫的起點、有的則可能是再度詮釋,甚至如楊雨樵將這些典藏影像藉由書寫從新連結成新的故事。
     展場的第一部分是看似傳統的攝影作品裱框展出,只是在旁有許多文字,另一部分可能比較可以看出策展人企圖,是由木箱模擬傳統大型相機的外型,觀眾可以從鏡頭處向內看,影像則是這些典藏作品逐漸以局部的方式浮現,最後回到完整的圖像。   為甚麼我們可以從這些木箱中的活動影像,看到創作者重新書寫的意義呢?當木箱中的那些典藏影像逐漸從局部浮現到完整,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到的是影像"敘事"的可能性,經由時間的介入,那些被決定性瞬間凝結的影像,其中的厚度,或者說各種符碼更被強調出來,而凝結的厚度就被稀釋出敘事的各種方向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寫真筆談
    全站熱搜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