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丘皮箱1.jpg

     似乎人人都有行李箱,但用行李箱創作的藝術家就不常見,當許多長輩認為時下年輕人就是愛旅行的小確幸時,年輕藝術 家是如何用行李箱做作品,表達屬於年輕人對旅行的看法?從過去長輩的一支皮箱打天下,當代的行李箱又有哪些不同的可能性呢?   7月23日至8月5日,荒原藝術舉辦《一卡丘皮箱》,由董欣宜、林家禾、林恩崙組成的「一加侖」 第二次展出,所謂的一卡丘皮箱,指的是很厲害的行李箱,也是三位藝術家在本展一開始所設定的規則:「每個人選定一個現成的行李箱,這個行李箱必須要涵蓋從 籌備展覽、佈展、展示、及撤展打包的所有功能,將行李箱作為內外連結的載體。」   展場入口看到的影片,真實呈現藝術家們帶著行李箱來到展場的過程,這不只是個序曲,同時也可能是藝術家的狀態自敘,宛如游牧般的在各個展場中移動,對 一般人來說或許是浪漫的藝術家生涯,對年輕藝術家來說卻可能只是一場旅行,而行李箱中的作品則是藝術生涯的象徵。    林佳禾的<POWER BANK>改裝行李箱內部,加上風扇與行動電源,在公共場合充電後,由行李箱中吹出的是微弱的風,而非任何移動生活所需電器用品,藝術家甚至在行李箱中標 示著,幾分鐘時風扇吹的微風,是由哪個場所提供,虛無飄渺的微風嘲諷的正是整個旅行的重量。   林恩崙的<彼岸>將柏青哥機台完整的放置在行李箱中,以行李箱與機台互文,消費文化與藝術間的關係顯露無遺,董欣宜的<非自在號>收納的不是旅行所 需,運用充滿舊時代感的元素所呈現的風景區模型,再現了整個社會對風景區與旅行的想像,不同的風景區有著相同的元素,旅行可能只是想像的自我重複而已,而 這可能也是對游牧般的藝術生涯的反省。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一卡丘皮箱
    全站熱搜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