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81191_925816297550139_6148802048369698073_n.jpg
  當藝術家與流行歌手都以「生活樣貌」為主軸在舉辦展覽時,兩者有何區分?當展覽現場都是生活雜物時,觀眾要如何面對這些與自己家中雜物其實並無不同的展覽?或許我們可以跳脫過去,藝術總是要象徵些甚麼的觀點,而是觀察這些生活雜物被挪用到展覽中時,在生活與象徵的縫隙中,是不是翻轉了什麼,帶來了些許不同的空間?

  10月22日至11月19日,福利社(FreeS Art Space)展出「賈茜茹個展-大勇街25巷。末章 」,共展出十餘件作品,包括互動性的<物品命名計畫>、以身體或痕跡為主的<髮球>、<口紅>或是以生活用品現成物挪用的<衣架>等。

  一樣是生活用品的展出,然而藝術家與偶像歌手不一樣的地方,並不是讓這些物件產生新的美感,畢竟當這些物件只是美感構成時,可能就脫離了物件本身的生活感,例如<日曆>是將一張張日曆中的數字割除,那比隨手撕去日期更花時間,但也只有一些時間,無法取代日常生活中任一日的重量,藝術家沒有要在這裡將作品取代日常物品的象徵功能,她只是在這些功能中挖掘更多,人人可能都有的幽微感受,但卻又剛好是這些幽微,勾引出人心裡那些一閃而過的日常。

  另一方面,<衣架>或許可以從我們生活經驗中想起,衣架常常會糾結在一起,讓人難以使用,當藝術家將這些衣架搭建出某種結構時,重點可能不是美感,而是某種"療癒",這讓傳統現成物挪用手法,更進一步的向前,除了撇除象徵性以外,更在生活經驗中完成了某種小確幸,某種日常的偏執,在藝術裡得以完成。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大勇街25巷.末章
    全站熱搜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