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https://www.facebook.com/bookmarks/pages

目前分類:藝術瞭望台 (1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6684299_976111785853923_1891674171986097193_n.jpg

2017台北國際書展除舉辦第13屆的書籍設計「金蝶獎」恢復前三名獎金,並新設「書展大獎—編輯獎」,以獎勵編輯個人或編輯團隊。而書展現場不僅主辦方規畫大型臨時性裝置藝術,參展團隊也百花齊放各自爭艷,由環境到實體書,令人流連忘返。

第十三屆金蝶獎從403本參賽作品中,選出前三名與榮譽獎共計30件金蝶獎得獎作品,將前進德國萊比錫書展角逐「世界最美麗的書」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Best Book Design from all over the World)設計大賽,希望能在鼓勵台灣卓越書籍設計師的同時,也推廣台灣優秀設計作品到國際。

今年國際決選評審陣容堅強,除了台灣設計界的王行恭老師擔任評審召集人,也邀請兩位女性評審。一是來自歐洲,擁有藝術家、策展人等多重身分的奧地利設計師 Elisabeth Kopf(伊莉莎白.科普夫),同時也是AGI 國際平面設計聯盟的一員,此聯盟為設計界的殿堂級組織。另一位來自日本,作品主攻單行本、作品集等主題性高的書籍設計,不僅獲得【第37屆造本装幀比賽審 査委員會獎勵賞2賞】,最近造成話題風潮的寶可夢,其卡片遊戲日本版及各國版本數年的主設計者及主要圖像設計也是她—今年已63歲的日本設計師ミルキィ・ イソベ(Milky Isobe)。

兩位評審首次來台,讓本屆金蝶獎融合東方與西方的美學觀感,決選現場書展基金會工作人員在旁解釋書籍內容,評審也鉅細靡遺的筆記心得,Elisabeth Kopf(伊莉莎白.科普夫)特別注意作品的細節處理以及主題,「雖然看不懂中文,但評選標準不可忽略與設計內容的連結」,是她與ミルキィ・イソベ (Milky Isobe)共同的標準。

評選時決定前三名的重要標準之一,「讀者的購買慾」是Elisabeth Kopf(伊莉莎白.科普夫)在評選過程中自問的關鍵問題,她認為選出的書籍,不僅在設計有卓越的表現,也必須能吸引讀者購買、促進閱讀風氣。

黃子欽設計,印刻文學出版的《新詩十九首》,因細膩結合多種材質與設計手法,巧妙透過不同媒材將詩集帶來的光影、溫度、濕度與氛圍傳達給讀者,勇奪本屆金蝶獎金獎殊榮。參考資料: TiBE台北國際書展官網。

文章標籤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藝誌‧正逢時』區域文化導覽-公共藝術教育推廣活動

  有人斯有文化,有文化斯有文化資產,文化是貼近土地、貼近生活的,所謂「文化資產」,包括「有形文化資產」(古蹟、歷史建築、聚落、遺址、文化景觀、古物、自然地景)及「無形文化資產」(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乃是先民的生活軌跡及智慧結晶。

  台灣行之有年的街區步行導覽重鎮台北,以各街區生活、族群等城市文化為核心向外衍生,分別有文化、民俗、設計、社會等各領域專業者帶領,以電影、建築、歷史、藝術、廟會、社會議題等多元主題,引領台灣及各國民眾走進台北各個角落,從不同觀點認識台北。

  公共藝術設置辦法推動近20年,全台超過4000件的公共藝術作品,其中1/2以上座落在台北,除了設置機關及相關參與者,多數人對生活周遭的公共藝術作品,即便擦身而過卻不相識。

因此長期致力於公共藝術教育推廣的法羅文創,以累積眾多的公共藝術作品導覽經驗,協同亞洲版圖創藝有限公司,自主策畫『文藝誌‧正逢時』區域文化導覽地圖繪製計畫,經台北市文化局核可,於2016年9~11月間舉辦三次區域文化導覽。

  計畫執行期間深入探訪社區各藝文空間,以紮實的調查及充分的溝通,規劃中正區文化藝術導覽地圖,並經有幸參與的民眾實地踏查,體驗藝術地圖帶來的美好微旅行後繪製完成。

『文藝誌‧正逢時』區域文化導覽(一)文史篇

2016/9/24由具有古物鑑賞資格的陳勇成帶領,始於區內建校多年的老學校、名人故居、止於優雅的齊東詩舍,讓參與民眾依依不捨的結束翩翩史詩的文化漫步之旅。

15977883_958971184234650_1283818774912008697_n.jpg

(二)美術環境篇

2016/9/25由具營運美術館經驗的洪國雄帶領,逐一介紹途中件件精采的公共藝術作品及參訪雕塑世家蒲添生紀念館。

藝術作品在導覽觀賞與吟唱中,娓娓向到訪者訴說創作理念,打開美麗的心靈對話。

15972753_959546510843784_3623266097452962799_o.jpg

(三)建築藝術篇

2016/11/26由具建築背景的亞洲版圖周逸傑帶領,起於展售藝術文創品的「國家文創禮品館」建築外觀、教堂、大學、藏身現代大樓間的古寺等,最後來到華山市場文創小品店及超過30年歷史的畫室。

沿途鉅細靡遺地解說建築緣由,同步介紹依法令而衍生的大型公共藝術作品,及藝術市場流通的小品,真實呈現藝術作品以不同形式進入生活的眾多面向,讓參與民眾彷彿浸潤在古今交錯的城間小路,重新認識環境。

15977449_960139147451187_5598985376100238341_n.jpg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627042_841591145972655_6965408171275161708_n.jpg 

       蓋印章可能是人們最早的版畫製作經驗,版畫在生活裡可說是無所不在,但在藝術欣賞的領域裡卻常被忽略,其實台灣主辦了具有卅多年歷史的大型國際版畫雙年展,光是報名的藝術家就來自八十餘國,以作品的精采程度來說,是相當值得觀賞的。
  6月25日至8月28日國美館舉辦《第十七屆國際版畫雙年展》,展出來自全球36個國家205件作品,本屆的入圍與得獎者,出現了以往鮮少在雙年展競逐的中南美洲藝術家,例如金牌獎是來自秘魯的藝術家,還有評審團特別獎之一的也是來自哥倫比亞的藝術家,而十五名得獎者有近四分之一來自波蘭,其他包括來自土耳其與挪威等國的藝術家,當然,亞洲傳統版畫強國,如日本等國的藝術家也不少。             
received_1407698109246755.jpeg 

         版畫的技術性特質,使許多比賽常會以技術為評審判準,而本次比賽的金牌,則是以傳統的木刻版畫為主,在這種大型的國際競賽中,要擺脫技術本位,主辦單位需要相當大的堅持,以此來看,國美館確實用心,許多作品的亮點都不僅只於技術,而是思考更完整的呈現,創作者的內在世界。

  競賽型展覽通常會遇到學生大軍參賽的狀況,並非學生作品不夠成熟,而是以大型展覽來看,在版畫本身的發展與探索上就稍嫌不足,版畫本身在當代有如此多的運用,但本次展出的作品,對這些運用與形式上的探索相當匱乏,與藝術史的對話也罕見,這可能是國際版畫雙年展要面對的問題。

  國美館在暑假推出本展與《日本浮世繪—東京富士美術館典藏精選展 》,對觀眾而言,可說是版畫的大補帖,兩個展聯合舉辦的講座與工作坊等活動,也相當精采,對版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把握難得的機會

文章標籤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eceived_1403300453019854.jpeg   

       宛如學校教室課桌上放置著各種文具,不同的是,課桌與文具們會震動外,文具還會自行移動,並在白紙上留下痕跡,同時地板上還有著假髮們跑來跑去,兩位女性藝術家聯展,呈現的可能是對學院教育的反思。
    6月12日至6月22日,在「荒原藝術」展出《擺渡/擺盪》溫馨&林欣美聯展,其中溫馨於12日下午,於展場進行行為藝術<泅>,並邀請現場觀眾參與;展出的部分則是包含科技藝術、裝置與紀錄等形式。
  從形式上來看,這兩位藝術家的作品似乎無關,精彩的地方就在於,溫馨的行為藝術<泅>,是在透明頭盔中灌水,並喃喃自語,創作自述,這顯然不是指向現代主義式的人類處境,比較傾向年輕藝術家的處境,象徵身處透明的隔閡中,被灌注直到無法承受。
received_1403300456353187.jpeg
  從整個展來看,或許林欣美的作品是象徵藝術教育的表面,而溫馨則是指向學生個人的感受,那些無法預期的震動與痕跡,當然可以被解釋成教育的過程,也可以被視為是譏諷繪畫中的"自動性技法",不過對比到溫馨的<泅>所表達的溝通困境時,那些課桌的震動對機械們繪畫的影響,或許可以當作藝術家再現,學校體系對創作者的影響。
  對一般觀眾來說,創作是神祕的,藝術家是依靠天分的,然而在當代藝術脈絡裡,專業藝術教育,早就是個很難跨越的門檻,創作的神秘性可能是建立在科層化上,而在這次的展覽中,兩位藝術家各自運用不同的象徵,反映的可能是一般教育都有的情境,同時也可能反映出學院藝術教育下,年輕藝術家的困境。
相關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62935787187390/

文章標籤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開-當代2016選》1.jpg

    商業畫廊與前衛藝術常讓人有距離感,耿畫廊旗下的TKG+ 近來邀請「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展出,對畫廊來說也許是擴展可能性,而對觀眾來說,則是多了一個觀看當代藝術的管道,也是另一個認識「打開-當代」的機會。
    5月21日至7月3日,TKG+舉辦《打開-當代2016選》,邀請「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當前九位成員展出,特別的是,這是個沒有主題的展覽,甚至連 「打開-當代」這個團體也不是核心,而是回到每個藝術家自己的創作,這次以成員各自作品為主的展覽,更能讓觀眾直觀的理解「打開-當代」關心的面向。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為一個藝術家團體,2001年成立於板橋,多年來透過藝術家 工作室、讀書會、講堂、展覽策劃與座談會等運作方式,參與理解當代藝術相關的知識脈絡、藝術史、形式與機制等內容。 
《打開-當代2016選》2.jpg

    相對於近年來藝術領域流行的議題展,這次的展出以藝術家各自作品為主,現場看來並非彼此無關,很明顯的幾位藝術家都是以「文化物件」作為起點,相對於過 去傳統藝術中,再現出來的是"象徵",杜象的現成物挪用,打破了藝術中象徵的意義,而文化物件更進一步,當代藝術裡的物件有時是回應文化中既有的文本,現 成物成為語彙被藝術家使用,再現的是語境而非象徵,也因此,這些藝術家所引用的現成物不再是工業產品,甚至是過去其他藝術家的作品,那些再現象徵的作品。
  例如許家維的<巴黎舊巷>,以"劇本"的方式,再現這個尋訪前輩藝術家所繪製、再現地點的過程,在這裡前輩畫家的作品只是文本之一,整個語境可能在於 多少年來藝術家對於巴黎的想像;同樣的,許家禎的作品<常鬱>來看,他以畫家常玉的作品為文本,邀請調香師調製出相對應的味道,這樣讓以不可見的、環繞式 的味道形式來詮釋文本,或許本身就是種隱喻。
圖片提供:TKG+ 官網:http://www.tinakenggallery.com/plus/index.php…

文章標籤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蚊香.jpg

    對觀眾而言,在美術館欣賞作品的美是基本概念,當有一檔展覽開始質疑"美錯了?"似乎讓人摸不著頭緒,略有概念的觀眾,也許可以理解-當代藝術以概念為主,美已經不是被關心的主題,莫非該展是想翻轉當代藝術的概念?找回「美」在美術館的地位?    6月4日至8月14日在國美館數位方舟展出《美錯了?》,這是國美館數位藝術策展案,徵件獲選展,由策展人劉星佑策劃,參展藝術家張乃仁協同策展,邀請十位年輕藝術家共同展出,展出作品包括機械、錄像、裝置與攝影等形式。   走入展場會發現,其實這並不是一個找回"美"在美術館地位的展覽,而是試圖透過科技媒體,再現日常生活的過程,去討論"美"是如何在美術館這些場域中,被辨識、被建構出來,或許我們可以說,這是個在討論"再現"的展覽。
 錯ㄅ.jpg

    相對於傳統的繪畫媒材,科技藝術所使用的媒材,反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當"美"不再只能用油畫布來呈現 的時候,這些我們熟悉的媒材,是否影響我們對"美"的認知呢?例如彭弈軒〈死亡之光〉將平凡無奇的捕蚊燈,聚積成為裝置作品,但當蚊子進入展場時,又會啟 動它本身的用途,以"數大便是美"的方式,將日常生活中的美感凸顯。   張湛的<城市中美好的自然風景>等系列作品,取名相當諷刺且直接,都是以都市中變電箱上的風景畫為主題,透過"再現"變電箱上的風景等手段,將這些景 物移到美術館後,反而變成"藝術品",或是以動畫的方式,將這些粗製濫造的風景圖作為作品的背景,放入野生動物的圖像,種種以變電箱上風景為文本再現的手 段,可能更直接的回應展名《美錯了?》圖片提供:國美館 https://www.ntmofa.gov.tw/chinese/ShowInfomation1_1.aspx?SN=4810&n=10043

文章標籤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浮世繪1g.jpg

  說到浮世繪,大家可能就會想到那浪花朵朵的海浪,沒錯,那就是知名的葛飾北齋所創作的〈富嶽三十六景ー神奈川沖浪裏〉,浮世繪對台灣人來說,是相當熟悉的圖像,浮世繪的影響,其實也包括了十九世紀的印象派,如果不是透過有系統的觀賞,大概會感到陌生。
  國美館主辦的《日本浮世繪—東京富士美術館典藏精選展》於6月4日至7月31日展出,由東京富士美術館策劃,提供百件館藏浮世繪精品來台展出,此次共展出65件「江戶浮世繪」,其中48件風景畫包含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系列中的17景及歌川廣重的《東海道五十三驛站》中的31站,及歌川派的武士畫與歌川國芳獨樹一格的戲畫。
  本次展出作品的類別,幾乎可視為浮世繪的入門,包括以遊女和藝伎為主角發展出「美人畫」、描繪歌舞伎演員的「演員畫」這兩大人物畫作為主軸發展;策展單位的確用心,試圖藉由展覽介紹浮世繪的基本概念,現場也有展出相關影片、版畫製作過程與用具,而出乎意料的小尺幅,更顯出製作上的精細。

浮世繪2.jpg
  浮世繪作為江戶時代民間藝術的代表,本次展出的作品以後期為主,多是成熟時期的作品,光是從藝術角度就頗值得觀賞,如果再從文化歷史紀錄的角度,可以看到江戶時期的城市生活與文化背景,例如《富嶽三十六景》與《東海道五十三驛站》系列,就展現了當時旅遊的興盛,宛如觀光畫冊的功能。
  提到浮世繪對印象派的影響,最直接的可能是從梵谷對浮世繪的臨摹得到證明,但是另一方面,浮世繪也受到了歐洲的影響,葛飾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ー神奈川沖浪裏〉在當時的日本開創先例,使用來自歐洲的普魯士藍化學顏料,這種經由貿易來到日本的顏料,與日本傳統的植物性靛藍色交互使用,開創新的色彩風格,此外,在這次展出的許多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西方透視的影響。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160528_143632p1.jpg 

 或許有很多人不知道亞洲最大的火力發電廠就在台中,加上位於麥寮的六輕石化工業,中部地方的空氣品質其實是相當的糟糕,尤其去年中部地區空氣中的懸浮微粒Pm2.5達到紫爆級的危害標準,這些狀況引起許多人的關心與討論,藝術家則以創作的方式表達對環境的憂慮,同時也探討社會對此議題的討論方式,因此,當這類作品在台中的國美館展出時,獲得的關注相對令人有感。
  5月21日至8月14日,國立台灣美術館的時光天井展出2016數位藝術創作案獲選案件《林泰州x李孟哲:失序的序列PM2.5.7.12.19.31.50》,現場共有十個螢幕,畫面中顯現的是遭受污染的自然環境、化工廠的巨大煙囪、煙霧與死亡的生物等,影片內容以蒙太奇手法編輯剪接,非線性敘事的同時,畫面也重疊佛教與基督教等經典內文。
P_20160528_143617p2.jpg       

        對觀眾來說,或許這是個較難以閱讀與理解的作品,十個螢幕裡出現的影像似乎有些重複卻又難以掌握規則,不過對藝術家來說,這樣失去傳統敘事的剪接模式,正是試圖想表達當代社會對石化工業的態度,一方面彷彿是有秩序的高科技,但另一面卻又是引人爭論的汙染,在這些社會議題的爭論裡,藝術家並不見得比一般觀眾有更多的理解,只是,透過這樣的"失序"形式,再現的正是人們的感受。
  或許對藝術家來說,作品提供的並不是社會議題的答案,而是開啟我們對科技與污染的思考,當汙染是這樣失去秩序的圍繞著我們,當汙染是如此直觀的存在時,我們對科技的態度會不會宛如作品上出現的基督教與佛教的經典,「塵歸塵、土歸土」,以宗教信仰的方式相信,科技與環保各安其位?若果如此,科技對我們來說,其實跟宗教是差不多的。
https://www.ntmofa.gov.tw/chinese/ShowInfomation1_1.aspx…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再生運動-數位時代的科技反思》1.jpg   

    科技產品汰換速度越來越快,產生的高科技垃圾也越來越多,面對高科技與消費主義的結合,藝術家運用科技產品本身的特色創作,擺脫過去只將科技產品廢棄物視為一般廢棄物的作法,以科技廢棄物本身的特徵來凸顯議題。   3月19日至5月22日,國美館舉辦《再生運動-數位時代的科技反思》,由范馨予擔任策展人,邀請國內外十六組藝術家參與展出,展覽分為兩大主題,「回收與改造—循環能動的力量」與「混種與共生—跨域視野下的生態想像」   

    與本展同名的<再生運動>該作是以三百多個二手光碟機並置,以網路訊息控制吞吐動作,宛如動態雕塑獨立於空間中,展現吞吐美感,而利用光碟機吞吐的動作,回應觀眾放置光碟讀取資料的經驗,但是不可碰觸且沒有資訊來源的光碟機,最後只剩下藝術領域裡的被觀看的功能,回應的正是翻轉科技廢棄物的作用。

《再生運動-數位時代的科技反思》2.jpg  

    更進一步來看,由比利時SEAD(太空生態藝術與設計)團隊所發起的〈Biomodd[TAI8]〉集體在地創作計畫,串聯臺灣多個自造者社群,百餘人以三周創作期,在國美館利用廢材,製造出電腦與魚菜共生系統的生態循環裝置,裝置中的電腦遊戲因觀眾啟動機器運轉,製造出來的廢熱氣加速了周遭植物與水族生態的成長,而綠藻被用來冷卻硬體設備,以維持機器的穩定運作,主辦單位與藝術家能以工作坊模式進行,散布這些概念的作法是相當有企圖心。   

    <稀有陶器>是藝術家往源頭關注高科技產品生產所需的稀土開採問題,在開採造成的汙染處取得土壤,並製成與高科技產品同重的三個陶器,作品以紀錄片方式呈現,展現的是以藝術品的本質(原料)來連結議題,促使人關注生產與消費背後的環境議題。

文章標籤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日湯瑪森1.jpg   

    當代藝術中策展人是個很值得注意,但常被觀眾忽略的角色,或許是習慣將天才的光環放在藝術家身上,進而忽略除了單一作品外,以展覽為單位時,策展人試圖呈現的各種可能性,策展人簡子傑所策劃的《日日湯瑪森》正是一個無法忽略策展人的展覽。   

   4月23日至5月22日,双方藝廊展出「日日湯瑪森」(Everyday Thomassons)由策展人簡子傑策劃,集結八位優秀台灣當代藝術家,詹士泰、陳萬仁、賈茜茹、徐揚聰、廖昭豪、廖建忠、鈴木貴彥、吳思嶔,展出近卅件作品,包括攝影、現成物挪用與單頻錄像等多種媒材。   

   就主題來說就不是個一目了然的名詞,宛如音樂專輯製作人,被忽略的同時,整個展覽卻又在這個陌生的名詞下展開,「湯瑪森」一詞出自「路上觀察學」,源自美國大聯盟選手Gary Thomasson被高薪聘至日本後卻屢遭三振,職棒生涯就此結束。日本藝術家赤瀨川原平等人,將此界定為「湯瑪森」,意指在路上觀察到「城市建築留下來的各種無用之物」。日日湯瑪森2.jpg  

   策展人簡子傑認為,援用「湯瑪森」用以表達那些日常生活中經常被輕忽的感受,無論是物的功能性瓦解或人持續感受到的失能,這種種感覺也都是城市日常生活的慣常感覺,將「湯瑪森」加上「日日」,是想強調湯瑪森的主觀成分,因為我們正持續地失去什麼,而成為什麼。   

   從上述的角度來看,《日》展中許多作品呈現的不是指向轉變有用與否,而是討論作品轉變之間的可能性,例如廖昭豪的<紐澤西護欄>,藉由以紙漿代替水泥明確對比出護欄的無效,而廖建忠的<貨車箱DH-4827>則是讓人無法明確得知到底是現成物挪用還是藝術家複製出來的,對比出來的正是「湯瑪森」的可能性,這正是策展人試圖藉著不同脈絡的作品來討論的,而這樣整體性的閱讀展覽,可能也是當代觀眾的功課之一。   

展覽網頁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43551759096414/

 
文章標籤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常假設2.jpg   

      對一般上班族來說,或許日常生活充滿重複,但對〝獨具隻眼〞的藝術家來說,原本就從日常中逃逸的創作生活,正是日常生活的對照,因此許多藝術家會開始關心〝日常生活〞這件對許多人來說是無趣的事情,也就不意外了。   
     而正是一般日常過於繁瑣與習慣,所以當藝術家以獨特的眼光觀看時很容易發現,所謂的日常生活中,其實充滿了許多假設前提,而這些假設前提其實是依靠信念與 習慣來進行,李傑與何采柔《日常假設》展,運用許多現成物挪用,以翻轉、誇張等手法,凸顯出這些日常生活的前提假設,帶領觀眾重新思考日常,讓藝術不再只 是提供生活的逃逸出口,而是用新眼光來看待。    
3月5日至5月15日,TKG+ Projects 舉辦《日常假設》,由許峰瑞擔任策展人,邀請何采柔與李傑展出,現場展出近廿件作品,包括李傑的複合媒材與錄像,何采柔的現成物挪用等,特別的是,在畫廊 外牆上,透過窗戶飄著的超長窗簾與一樓展示窗中旋轉著的高跟鞋都是作品。

日常假設1.jpg
  展場中李傑的作品展現了日常生活的時間切片,對應於複合媒材與文字,讓日常生活的細節被重複播放,殘酷的顯現日 常生活中失去前提假設下的陌生、甚至是詩意;而何采柔的現成物挪用,則全都是來自藝術家日常生活中的用品,例如:她自己的枕頭,在燈泡下展現凹痕,彷彿是 時光的重量顯現、從藝術家洗衣機清出來的棉屑,以羊毛氈的方式做成一件衣服,直接顯現日常的累積,而背後對物的〝用/無用〞的思考則留給觀眾。   
      長達八米的窗簾是何采柔的作品<漫TKG+>,從展場逃生窗延伸到大樓外牆,或許寓意著藝術家提供觀眾逃離展覽的逃生路線,也是藝術家逃離藝術回到地面的 可能,從這個角度看,<表格>共四十九個抽屜立於隔間牆邊,看來是牆卻在誇張的數量中失去了既有的功能,有趣的是鎖頭其實只有三種,大量生產讓鎖的保密功 能成為想像,而我們的日常生活正是靠這些想像的前提假設來維持運作。

http://www.tinakenggallery.com/plus/index.php?REQUEST_ID=bW9kPWV4#top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068681243151964/

 

 

文章標籤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大校史館.jpg
       臺灣大學為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由日治時期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創校以來迄今已屆八十年。2007年啟動的「臺大博物館群」(NTU Museums)是臺灣的唯一。

分散於校園各處的臺大博物館群成員館,除仍與原所屬系所學術教研活動緊密聯繫外,並形成與校園空間高度結合的博物館聚落。突破傳統博物館單一建築物展示空間限制,將藏品與系所教學、研究環境及校園歷史脈絡相連結,形成臺大博物館群所獨有之特色。

校史館擔負博物館群櫥窗的角色,除將古蹟改以時尚展示手法的常設展,形塑典雅麗緻的舊總圖,更不定期以當代藝術新視角再現個別博物館特色,並融入校園活動延燒話題。臺大不只杜鵑花美,更多寶藏等您發掘。資料來源: http://www.museums.ntu.edu.tw/about.jsp
文章標籤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懸浮回憶——葉家君個展1.jpg

        對某些人來說,"客廳即工場"是生命中的一段記憶,對年輕藝術家葉家君而言,則是伴隨著成長的生命背景,如何將這個生命中的元素化為作品,藉此與自己、甚至與外界對話,正是藝術創作精采又嚴苛的地方。
  位於台中忠信市場的Z書房於4月9日至5月8日舉辦《懸浮回憶——葉家君個展》,作品分別是十餘組銅管懸掛著透明塑膠包,內有鐵工場殘屑與老照片,另 組作品是以仿胎兒超音波掃描照片形式的花朵照燈箱,同為現成物挪用的還有十分有歷史的破舊牛仔褲與內衣,其餘則是十餘件相當小型的複合媒材繪畫,大量使用 金屬屑在畫面中。
  幾乎貫穿整個展覽的媒材元素是金屬,但是實際上帶領觀眾進入氛圍的卻是那些金屬的相關形式,例如金屬小碎屑、工作時穿的內衣、包裝金屬成品的透明塑膠袋等,藝術家藉此準確的再現家庭式鐵工場的氛圍。

13100851_808582459273524_4470611740866812283_n.jpg

        藝術家的企圖可能不只是再現成長過程中的鐵工場,藝術家將家族的老照片放入那些小型金屬零件包裝用的透明塑膠袋中,取代家人耗費青春歲月製造的產品,呈現消失的歲月。進一步看,以胎兒超音波掃描照片形式的花朵照燈箱或許顯現某種高科技的氛圍,對在家庭鐵工廠長大的孩子來說,這些高科技可能宛如巫術,將人帶向生命的起點,而這剛好也是葉家君過去繪畫主題圖像之一的女性生殖器官。
  當我們將展覽視為一個展體,而非各別作品的集合時,葉家君這次展出的繪畫作品可能會讓人覺得較為可惜,如果挪用現成物的部分是準確表達記憶中的氛圍,那麼繪畫的部分其實可以更為主觀的反應出藝術家如何面對回憶,不管是私人情緒或是世代記憶,都是可能探索的下一步,不過觀看藝術家的成長有時也是觀眾與藝術家的對話,或許讓人更抱期待。

文章標籤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012619_805262279605542_6805545308972007393_n.jpg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藝術家以社會議題作為創作的主題,一方面是藝術家不再自外於社會,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年輕藝術家的生存環境越顯嚴酷,讓藝術家們開始反思自己與社會的關係,然而不管如何,藝術面對議題時,除了再現與紀錄外,有沒有其他的可能呢?

  留美行為藝術家黃立慧於4月1日至20日,在忠信市場黑白切舉辦《黑白棋-黃立慧個展》,展場正中擺放著巨大的棋盤與黑、白子,邀請觀眾與當地居民進行棋戲,牆上留有許多訪客的人影輪廓,展場正中地板上有一鉛筆繪製的指南圖示,其正上方有一個隨著時間轉動的光源。

  藝術家以不同的材質表現出居民與遊客的差別,遊客以黏性紙膠帶貼出輪廓,並留下停留時間,居民則是以鉛筆畫出外輪廓後並以糨糊塗滿,糨糊在乾燥後會龜裂並留下屑屑,宛如在忠信市場的歷史中留下的痕跡。

 黑白棋宣傳照1p.jpg

               忠信市場是台中豪宅區域中的廢棄市場,等待都更過程中,不管是商家、居民或是遊客都有著自己的立場與利益,或許都更議題複雜的地方就在於沒有人是絕對的正義,而藝術家藉著遊戲與影像,讓每個人留下只屬於人的痕跡,同時利用黑白棋的規則,凸顯出每個參與者其實都只能在外在規則下拼出輸贏,這正是藝術場域在社會議題中所能提供的可能性。

  藝術的可能性在於,過去的現代主義下,藝術可以提供逃逸的合法性,在現代社會的壓迫中,人類可以在藝術中尋找救贖與出口,而在這樣的累積下,當代的藝術家藉由藝術的合法性,反而提供社會議題另一個思考與討論的角度,而非只是傳統的紀錄與再現。

  對觀眾來說,藝術家準確的語彙更能讓觀者以感性直觀的理解議題,不管是親自參與棋盤遊戲或是留下身體的痕跡,這些都是極度個人的,但是卻又都是服從藝術家/外在的規則,這種邀請觀眾參與的展覽,結合行為藝術與空間裝置,準確的吸引觀眾理解在地議題。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998701_801414029990367_1526955674042633130_n.jpg

  對年輕人來說,膠彩畫恐怕是相對陌生的繪畫文類,有些朋友可能會聯想到日本時代老畫伯們的作品,這個由日本人帶來台灣的繪畫文類在國民政府來台後,面臨「日本畫」、「東洋畫」的指控,當時的畫家們在肅殺的政治氛圍下是怎麼回應的呢?  

林之助就是在當時挺身以膠彩的媒材來正名,並將膠彩畫的脈絡回溯到唐朝的青綠山水,為膠彩畫博得生存空間,並戮力膠彩畫教學,影響深遠,只是在這個回溯到唐朝的大中國脈絡下,膠彩畫原來在日本現代化時的改進與回應,就無法在台灣被看見,從此被許多人視為是傳統技藝的一種,殊為可惜。   

    在1月23日至5月15日,國美館舉辦《明日之風-林之助百歲紀念展》,由白適銘與曾得標擔任策展人,展出林之助1934~2008年間作品共百餘件,包含膠彩畫、寫生、下繪、設計、書藝及文獻資料等,展出作品有一定質量,值得大家前往觀賞。  

12991088_801679043297199_2141003078302066769_n.jpg

 藝術對現代性的回應不只是風格的,更不只是藝術史序列的追求,最基本的,就包含人類文化如何觀看世界的顯現,日本畫在西化的浪潮下開始對現代化的回應就包含了從寫生為基礎的再現及與傳統融合等等。  

   林之助十餘歲赴日就讀,受過完整的學院派訓練並獲得許多獎項,更重要的是,他在戰後提出「膠彩畫」的名稱,並溯源回唐朝的青綠山水,在當時的氛圍下,這是不得已的作法,同時也顯示國府遷台後的氛圍,讓膠彩畫的進步無法繼續,加上熟悉的日文與臺語無法在課堂上使用,讓學術研究的可能性也相對減少。    

   以這次展覽作為廣告主視覺的<暮紅>為例,在戰後林之助一度以這種塊面構成的方式進行創作,這種風格很可能是在日本畫的平面裝飾傳統下,參考印象派塞尚的風景甚或是立體派的思考所作的嘗試,雖然他並沒有持續獨立該系列的嘗試,但是到<柳川陋屋>這系列以建築街景為主的作品,我們可以發現塊面構成的現代性嘗試逐漸融入到其原有的創作脈絡。   

   藝術家終究是必須獨自面對創作,但是在我們閱讀作品的過程,若能多點理解,欣賞作品時也會有更多想像不到的樂趣。

文章標籤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另一種旅行紀事1.jpg

     對上班族來說,旅行也許是種逃離現實生活的方式,某個程度上來說,藝術也是種逃逸路線,一樣以"旅行"為主題,相對於國美館《另一種旅行紀事》,非常廟藝文空間於3月12日至4月9日展出的《出門在外的播放清單》展現出對於旅行的不同詮釋。

    該展由章芷珩與王怡茹擔任策展人,邀請七位不同類型的藝術家,與國美館以館內科技藝術典藏品為主的《另一種旅行紀事》相當不同,《出》從傳統的油畫到當代的空間裝置皆俱備,讓觀眾可從熟悉的媒材開始親近這個展;這些不同的媒材,彼此之間也形成某種對話,例如劉文瑄的<請把我吹向一個無人的天空 >的利用風景影像與實體電風扇建立某種幽默的氛圍,與黃品玲介於抽象與再現間的風景油畫形成有趣的對比。

12974402_798631506935286_810058310385469152_n.jpg

   以《出門在外的播放清單》為名,我們可以猜想策展人試圖提供的不只是旅行情調,同時也呈現旅行過程中,我們會想抓住熟悉事務作為探險時的安全感,這種冒險與安全感的矛盾對比,有時正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例如施昀佑在哥倫比亞旅行期間,發現當地早上都會播放國歌,想起兒時台灣也有一段相同的記憶,於是藝術家於無國界的山區錄製一段聲音取代原有的國歌播放,正是透過共同的經驗開始認識異域。   另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則是曹淳的<A Way to Say Goodbye >,在這件錄像作品中,藝術家邊走邊灑著麵粉,在都市中不停的走著,從空拍圖中顯示出藝術家走過留下痕跡的正是"Goodbye",已註定徒勞試圖留下痕跡來告別,宛如我們走過異鄉留下的只剩記憶。

文章標籤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592618_793708657427571_2831222765546885796_n.jpg

   工人、銀行、菩薩與怪手,這些東西是怎麼湊在一起的呢?3月14日至4月29日,在台新金控大樓一樓大廳,藝術家 談献華舉辦個展《限時空運—從神格化走向時空採樣 》,展出作品分為原件塑料翻模的大型機具四件,其中怪手履帶是顯現出被切片的剖面,破碎機關節上則是擺放一個工人用的手套,銅像的部分則是戴著地藏王菩薩 面具的工地小工、戴著彌勒佛、觀音大士面具的土水工,以及飛天仙女面具的搬運工;還有一盞由天花板垂直至地面,被切開的工作燈。   工人銅像上不管是哪種工作狀態,都帶著一副神佛的面具,被置放在檯座上,強調傳統的雕塑作品,對照翻模後直接放在銀行地板的機具後,這些工人銅像同時 也顯現一般人對於"工人"這個社會角色的政治正確,宛如是神佛般的神聖,但是卻從不以工人的形象在銀行的大廳出現,除了銀行建築物的生與死以外。

12801462_793708727427564_8615588495371975688_n.jpg

  展覽中最有趣的其實是這些翻模的大型機具,以局部、甚至是剖面的方式呈現,宛如被藝術家從過去建築過程中召喚回來,只是藝術家召喚能力似乎還是不及現 實,在銀行大廳中只能以局部出現,這樣的表現方式,加強了工人在施工結束後,就必須離開現場,不管是大樓或是豪宅,都不再是工人們居住或是生活的空間,而 當觀眾在此進出生活觀賞時,銀行大廳的擺設裝潢都更強調了這點。   以中生代的藝術家來看,談献華過去主要是以寫實能力強悍聞名,以他獲得關注的《天工開物》系列來說,除了再現寫實能力以外,關注工人議題也是讓他作品 有不同於單純寫實作品的厚度與韻味,而本次個展,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利用銀行大廳的空間,加上時間向度,把人的身體存在與否?放在時空向度中,自然顯現議 題,彰顯中生代藝術家在各方面熟練的掌握能力。

文章標籤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832_781427725322331_853977261564775055_n.jpg

 在一個人潮擾嚷的市場裡,一個素淨櫥窗中擺放著魚乾、漁船用的防撞墊等物品,這是位於台中忠信市場的替代空間「黑白切」,忠信市場黑白切展出吳亭瑋個展《一切真實生活乃是相遇》,展期至本月 27日。   對於生活在海島國家的我們,漁港的景色是我們熟悉的,包括那些散落一地的魚乾等等,但是我們卻從來沒想過,那些可食用但是不符合商業尺寸的漁獲,最後的下場是什麼?藝術家在漁港將這些被丟棄的漁獲撿拾起,泡在福馬林後風乾,用透明塑料包覆,彷彿是依然活在海裡的型態躍然眼前。   以塑料與魚乾來象徵自然與人工物的對比,尤其是強調出腐朽與萬年不朽的特性,藝術家很有節奏地將塑料分別以塑膠罐、保麗龍護墊的現成物呈現,也呈現塑料在當代人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特色。

1464641_782090431922727_5704991918639729107_n.jpg

   但是這一切並不只是簡單的對塑料與環保的控訴而已,藝術家使用的魚乾是來自商業撈捕後不符商業價值所拋棄的雜魚,這讓人反思,人與自然相處之間的最大問題或許是來自資本主義的商業邏輯,相對於此的,藝術家則是利用果核夾住魚乾,象徵生命起始與循環,兩相對比,讓自然與商業兩個系統的象徵物結合在一起,使得整個展覽更添思考厚度;談到商業邏輯,其實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偏激,事實上日前歐盟才對台灣發出黃牌,警告台灣的漁業資源管理問題,在台灣漁業出口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   回到藝術表現上來看,藝術家精準的使用各種語彙,除了上文描述的以外,還包括在展場後方的巨型防撞墊,上面遍佈的使用痕跡,加上後方播放的錄像內容呈現出魚類從海裡到船上的漁貨箱中,從自由的海中到狹小的空間裡,再再都引領觀眾進入日常難以想像的角度來思考,這正是藝術的功能,逃逸出現實同時也指出問題。

文章標籤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325404_779208572210913_8461199161879812098_n.jpg

  "科技藝術"常常給人一頭霧水的感覺,但是陳依純在尊彩藝術中心舉辦的個展《你夢見電子羊了嗎?第N次毀滅,重新來過》卻相當有趣,有趣吸引人以外, 可閱讀性也相當高,因為藝術家以一本書的概念來設計展覽。    

     該展展出至四月三日, 以地球毀滅後外星人前來地球考古,試圖理解地球毀滅的原因,過去類似的作品不是過於直白的強調議題,就是過於內心戲,然而陳依純以書籍的章節架構,從台灣 發生過的氣爆案例,到普世面臨的地球暖化,由小而大的敘事,以藝術家的眼光從新詮釋人類世界自我毀滅的過程。   

  講到閱讀與敘事,彷彿這是個文學性很強的展覽,其實看到原作我們會發現,作者除了那知名又難以分類的電繪動畫以外,同時也有著平面繪畫作品,而所謂的 敘事則是除了電繪動畫的作品本身,還在每個作品上有一小段文字,以虛擬的章節內容為架構,幫助觀眾進入藝術家的世界。   

 1505496_779754835489620_5193116051866700558_n.jpg

  事實上這次展出的大多是陳依純近年來累積的作品,每件作品本身都是來自藝術家對身處世界的觀察,例如<小黑在工廠的一輩子>就是從我們身邊的工人談 起,以常見的黑狗人形化作為工人的象徵,在我們熟悉的街邊小工廠中打怪,但是反覆的世界遠無止境,作品本身有足夠的深度與力度,但是放在展覽的架構中,同 時就連結資本主義的貪婪與世界毀滅的關係。   

     閱讀科幻小說大概是這個時代許多人共同的經驗,即便是沒有讀過的朋友也會有看過相關電影,然而陳依純的作品並不是單純地說一個故事,而是藉著一個故事 書的架構,將近年來關心的相關主題串起,宛如各自成立的短篇小說,在作者的巧思下變成一個精彩的長篇,讓觀眾可以更輕易浸淫在藝術作品中。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