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日湯瑪森1.jpg   

    當代藝術中策展人是個很值得注意,但常被觀眾忽略的角色,或許是習慣將天才的光環放在藝術家身上,進而忽略除了單一作品外,以展覽為單位時,策展人試圖呈現的各種可能性,策展人簡子傑所策劃的《日日湯瑪森》正是一個無法忽略策展人的展覽。   

   4月23日至5月22日,双方藝廊展出「日日湯瑪森」(Everyday Thomassons)由策展人簡子傑策劃,集結八位優秀台灣當代藝術家,詹士泰、陳萬仁、賈茜茹、徐揚聰、廖昭豪、廖建忠、鈴木貴彥、吳思嶔,展出近卅件作品,包括攝影、現成物挪用與單頻錄像等多種媒材。   

   就主題來說就不是個一目了然的名詞,宛如音樂專輯製作人,被忽略的同時,整個展覽卻又在這個陌生的名詞下展開,「湯瑪森」一詞出自「路上觀察學」,源自美國大聯盟選手Gary Thomasson被高薪聘至日本後卻屢遭三振,職棒生涯就此結束。日本藝術家赤瀨川原平等人,將此界定為「湯瑪森」,意指在路上觀察到「城市建築留下來的各種無用之物」。日日湯瑪森2.jpg  

   策展人簡子傑認為,援用「湯瑪森」用以表達那些日常生活中經常被輕忽的感受,無論是物的功能性瓦解或人持續感受到的失能,這種種感覺也都是城市日常生活的慣常感覺,將「湯瑪森」加上「日日」,是想強調湯瑪森的主觀成分,因為我們正持續地失去什麼,而成為什麼。   

   從上述的角度來看,《日》展中許多作品呈現的不是指向轉變有用與否,而是討論作品轉變之間的可能性,例如廖昭豪的<紐澤西護欄>,藉由以紙漿代替水泥明確對比出護欄的無效,而廖建忠的<貨車箱DH-4827>則是讓人無法明確得知到底是現成物挪用還是藝術家複製出來的,對比出來的正是「湯瑪森」的可能性,這正是策展人試圖藉著不同脈絡的作品來討論的,而這樣整體性的閱讀展覽,可能也是當代觀眾的功課之一。   

展覽網頁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43551759096414/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日日湯瑪森
    全站熱搜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