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https://www.facebook.com/bookmarks/pages

懸浮回憶——葉家君個展1.jpg

        對某些人來說,"客廳即工場"是生命中的一段記憶,對年輕藝術家葉家君而言,則是伴隨著成長的生命背景,如何將這個生命中的元素化為作品,藉此與自己、甚至與外界對話,正是藝術創作精采又嚴苛的地方。
  位於台中忠信市場的Z書房於4月9日至5月8日舉辦《懸浮回憶——葉家君個展》,作品分別是十餘組銅管懸掛著透明塑膠包,內有鐵工場殘屑與老照片,另 組作品是以仿胎兒超音波掃描照片形式的花朵照燈箱,同為現成物挪用的還有十分有歷史的破舊牛仔褲與內衣,其餘則是十餘件相當小型的複合媒材繪畫,大量使用 金屬屑在畫面中。
  幾乎貫穿整個展覽的媒材元素是金屬,但是實際上帶領觀眾進入氛圍的卻是那些金屬的相關形式,例如金屬小碎屑、工作時穿的內衣、包裝金屬成品的透明塑膠袋等,藝術家藉此準確的再現家庭式鐵工場的氛圍。

13100851_808582459273524_4470611740866812283_n.jpg

        藝術家的企圖可能不只是再現成長過程中的鐵工場,藝術家將家族的老照片放入那些小型金屬零件包裝用的透明塑膠袋中,取代家人耗費青春歲月製造的產品,呈現消失的歲月。進一步看,以胎兒超音波掃描照片形式的花朵照燈箱或許顯現某種高科技的氛圍,對在家庭鐵工廠長大的孩子來說,這些高科技可能宛如巫術,將人帶向生命的起點,而這剛好也是葉家君過去繪畫主題圖像之一的女性生殖器官。
  當我們將展覽視為一個展體,而非各別作品的集合時,葉家君這次展出的繪畫作品可能會讓人覺得較為可惜,如果挪用現成物的部分是準確表達記憶中的氛圍,那麼繪畫的部分其實可以更為主觀的反應出藝術家如何面對回憶,不管是私人情緒或是世代記憶,都是可能探索的下一步,不過觀看藝術家的成長有時也是觀眾與藝術家的對話,或許讓人更抱期待。

文章標籤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012619_805262279605542_6805545308972007393_n.jpg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藝術家以社會議題作為創作的主題,一方面是藝術家不再自外於社會,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年輕藝術家的生存環境越顯嚴酷,讓藝術家們開始反思自己與社會的關係,然而不管如何,藝術面對議題時,除了再現與紀錄外,有沒有其他的可能呢?

  留美行為藝術家黃立慧於4月1日至20日,在忠信市場黑白切舉辦《黑白棋-黃立慧個展》,展場正中擺放著巨大的棋盤與黑、白子,邀請觀眾與當地居民進行棋戲,牆上留有許多訪客的人影輪廓,展場正中地板上有一鉛筆繪製的指南圖示,其正上方有一個隨著時間轉動的光源。

  藝術家以不同的材質表現出居民與遊客的差別,遊客以黏性紙膠帶貼出輪廓,並留下停留時間,居民則是以鉛筆畫出外輪廓後並以糨糊塗滿,糨糊在乾燥後會龜裂並留下屑屑,宛如在忠信市場的歷史中留下的痕跡。

 黑白棋宣傳照1p.jpg

               忠信市場是台中豪宅區域中的廢棄市場,等待都更過程中,不管是商家、居民或是遊客都有著自己的立場與利益,或許都更議題複雜的地方就在於沒有人是絕對的正義,而藝術家藉著遊戲與影像,讓每個人留下只屬於人的痕跡,同時利用黑白棋的規則,凸顯出每個參與者其實都只能在外在規則下拼出輸贏,這正是藝術場域在社會議題中所能提供的可能性。

  藝術的可能性在於,過去的現代主義下,藝術可以提供逃逸的合法性,在現代社會的壓迫中,人類可以在藝術中尋找救贖與出口,而在這樣的累積下,當代的藝術家藉由藝術的合法性,反而提供社會議題另一個思考與討論的角度,而非只是傳統的紀錄與再現。

  對觀眾來說,藝術家準確的語彙更能讓觀者以感性直觀的理解議題,不管是親自參與棋盤遊戲或是留下身體的痕跡,這些都是極度個人的,但是卻又都是服從藝術家/外在的規則,這種邀請觀眾參與的展覽,結合行為藝術與空間裝置,準確的吸引觀眾理解在地議題。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998701_801414029990367_1526955674042633130_n.jpg

  對年輕人來說,膠彩畫恐怕是相對陌生的繪畫文類,有些朋友可能會聯想到日本時代老畫伯們的作品,這個由日本人帶來台灣的繪畫文類在國民政府來台後,面臨「日本畫」、「東洋畫」的指控,當時的畫家們在肅殺的政治氛圍下是怎麼回應的呢?  

林之助就是在當時挺身以膠彩的媒材來正名,並將膠彩畫的脈絡回溯到唐朝的青綠山水,為膠彩畫博得生存空間,並戮力膠彩畫教學,影響深遠,只是在這個回溯到唐朝的大中國脈絡下,膠彩畫原來在日本現代化時的改進與回應,就無法在台灣被看見,從此被許多人視為是傳統技藝的一種,殊為可惜。   

    在1月23日至5月15日,國美館舉辦《明日之風-林之助百歲紀念展》,由白適銘與曾得標擔任策展人,展出林之助1934~2008年間作品共百餘件,包含膠彩畫、寫生、下繪、設計、書藝及文獻資料等,展出作品有一定質量,值得大家前往觀賞。  

12991088_801679043297199_2141003078302066769_n.jpg

 藝術對現代性的回應不只是風格的,更不只是藝術史序列的追求,最基本的,就包含人類文化如何觀看世界的顯現,日本畫在西化的浪潮下開始對現代化的回應就包含了從寫生為基礎的再現及與傳統融合等等。  

   林之助十餘歲赴日就讀,受過完整的學院派訓練並獲得許多獎項,更重要的是,他在戰後提出「膠彩畫」的名稱,並溯源回唐朝的青綠山水,在當時的氛圍下,這是不得已的作法,同時也顯示國府遷台後的氛圍,讓膠彩畫的進步無法繼續,加上熟悉的日文與臺語無法在課堂上使用,讓學術研究的可能性也相對減少。    

   以這次展覽作為廣告主視覺的<暮紅>為例,在戰後林之助一度以這種塊面構成的方式進行創作,這種風格很可能是在日本畫的平面裝飾傳統下,參考印象派塞尚的風景甚或是立體派的思考所作的嘗試,雖然他並沒有持續獨立該系列的嘗試,但是到<柳川陋屋>這系列以建築街景為主的作品,我們可以發現塊面構成的現代性嘗試逐漸融入到其原有的創作脈絡。   

   藝術家終究是必須獨自面對創作,但是在我們閱讀作品的過程,若能多點理解,欣賞作品時也會有更多想像不到的樂趣。

文章標籤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另一種旅行紀事1.jpg

     對上班族來說,旅行也許是種逃離現實生活的方式,某個程度上來說,藝術也是種逃逸路線,一樣以"旅行"為主題,相對於國美館《另一種旅行紀事》,非常廟藝文空間於3月12日至4月9日展出的《出門在外的播放清單》展現出對於旅行的不同詮釋。

    該展由章芷珩與王怡茹擔任策展人,邀請七位不同類型的藝術家,與國美館以館內科技藝術典藏品為主的《另一種旅行紀事》相當不同,《出》從傳統的油畫到當代的空間裝置皆俱備,讓觀眾可從熟悉的媒材開始親近這個展;這些不同的媒材,彼此之間也形成某種對話,例如劉文瑄的<請把我吹向一個無人的天空 >的利用風景影像與實體電風扇建立某種幽默的氛圍,與黃品玲介於抽象與再現間的風景油畫形成有趣的對比。

12974402_798631506935286_810058310385469152_n.jpg

   以《出門在外的播放清單》為名,我們可以猜想策展人試圖提供的不只是旅行情調,同時也呈現旅行過程中,我們會想抓住熟悉事務作為探險時的安全感,這種冒險與安全感的矛盾對比,有時正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例如施昀佑在哥倫比亞旅行期間,發現當地早上都會播放國歌,想起兒時台灣也有一段相同的記憶,於是藝術家於無國界的山區錄製一段聲音取代原有的國歌播放,正是透過共同的經驗開始認識異域。   另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則是曹淳的<A Way to Say Goodbye >,在這件錄像作品中,藝術家邊走邊灑著麵粉,在都市中不停的走著,從空拍圖中顯示出藝術家走過留下痕跡的正是"Goodbye",已註定徒勞試圖留下痕跡來告別,宛如我們走過異鄉留下的只剩記憶。

文章標籤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592618_793708657427571_2831222765546885796_n.jpg

   工人、銀行、菩薩與怪手,這些東西是怎麼湊在一起的呢?3月14日至4月29日,在台新金控大樓一樓大廳,藝術家 談献華舉辦個展《限時空運—從神格化走向時空採樣 》,展出作品分為原件塑料翻模的大型機具四件,其中怪手履帶是顯現出被切片的剖面,破碎機關節上則是擺放一個工人用的手套,銅像的部分則是戴著地藏王菩薩 面具的工地小工、戴著彌勒佛、觀音大士面具的土水工,以及飛天仙女面具的搬運工;還有一盞由天花板垂直至地面,被切開的工作燈。   工人銅像上不管是哪種工作狀態,都帶著一副神佛的面具,被置放在檯座上,強調傳統的雕塑作品,對照翻模後直接放在銀行地板的機具後,這些工人銅像同時 也顯現一般人對於"工人"這個社會角色的政治正確,宛如是神佛般的神聖,但是卻從不以工人的形象在銀行的大廳出現,除了銀行建築物的生與死以外。

12801462_793708727427564_8615588495371975688_n.jpg

  展覽中最有趣的其實是這些翻模的大型機具,以局部、甚至是剖面的方式呈現,宛如被藝術家從過去建築過程中召喚回來,只是藝術家召喚能力似乎還是不及現 實,在銀行大廳中只能以局部出現,這樣的表現方式,加強了工人在施工結束後,就必須離開現場,不管是大樓或是豪宅,都不再是工人們居住或是生活的空間,而 當觀眾在此進出生活觀賞時,銀行大廳的擺設裝潢都更強調了這點。   以中生代的藝術家來看,談献華過去主要是以寫實能力強悍聞名,以他獲得關注的《天工開物》系列來說,除了再現寫實能力以外,關注工人議題也是讓他作品 有不同於單純寫實作品的厚度與韻味,而本次個展,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利用銀行大廳的空間,加上時間向度,把人的身體存在與否?放在時空向度中,自然顯現議 題,彰顯中生代藝術家在各方面熟練的掌握能力。

文章標籤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243081_786898628108574_2242672799579253409_n.jpg

  科技藝術給你什麼樣的感覺?總是看不懂?如果高科技始終與人有距離,那麼運用這些科技的新媒體藝術是不是充滿了令人費疑猜的前衛與實驗性?國立台灣美術館多年來除了在日據時代台灣美術史著力甚深以外,也在新媒體藝術有固定的收藏,國美館於2月27日至5月22日展出新媒體典藏主題展覽《另一種旅行紀事》,由館內策展人江珮歆以館內典藏青年世代的新媒體藝術類作品,共展出11位藝術家,媒材涵蓋錄像、裝置與數位攝影。

  走近展場「數位方舟」,第一件作品雖然抽像,但是不用擔心,繼續往裡走就會發現,策展人以"旅行"為主軸,很明確的將十二件作品分為「回憶的持續前行─現在的過去」 、「體感經驗進行式─現在的現在」 與「當下的未來之旅─現在的未來」三個部分,張永達的<Seen/Unseen N°0>在入口處扮演著楔子的功能。

12593768_1325105807505986_7570510241813724455_o.jpg

  整體而言,《另一種旅行紀事》以旅行為主軸,好處在於旅行的經驗卻是許多人熟悉的,

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對旅行的想像來觀看這個展覽,尤其是展場裡的作品大致上以線性安排,從過去、現在到未來,即便是對科技藝術陌生的朋友,依然可以輕鬆的對展覽有著自己的想法。  

  例如李承亮的<Hello還是Bye Bye>或是陳宛伶的<浮動小機車>與<我背著你好快樂>,光是場景就很直接的顯現出關於"在路上"的意象,林子荃的<晃>則是再現車窗形式與窗外消失的風景,直接呼招每個人腦海裡的記憶。

  當然,這些作品並非只是再現路上風景而已,策展人以旅行的概念將典藏的新媒體作品中不同的面向梳理出一個觀看的角度,不管是許家維的<鐵甲元帥-靖思村>以歷史與敘事為經緯,或是相對於此,余政達的<信>重新演繹電郵信箱中的垃圾郵件,以既定印象操弄敘事,各作品本身都有一定的精彩值得觀眾欣賞。

文章標籤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832_781427725322331_853977261564775055_n.jpg

 在一個人潮擾嚷的市場裡,一個素淨櫥窗中擺放著魚乾、漁船用的防撞墊等物品,這是位於台中忠信市場的替代空間「黑白切」,忠信市場黑白切展出吳亭瑋個展《一切真實生活乃是相遇》,展期至本月 27日。   對於生活在海島國家的我們,漁港的景色是我們熟悉的,包括那些散落一地的魚乾等等,但是我們卻從來沒想過,那些可食用但是不符合商業尺寸的漁獲,最後的下場是什麼?藝術家在漁港將這些被丟棄的漁獲撿拾起,泡在福馬林後風乾,用透明塑料包覆,彷彿是依然活在海裡的型態躍然眼前。   以塑料與魚乾來象徵自然與人工物的對比,尤其是強調出腐朽與萬年不朽的特性,藝術家很有節奏地將塑料分別以塑膠罐、保麗龍護墊的現成物呈現,也呈現塑料在當代人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特色。

1464641_782090431922727_5704991918639729107_n.jpg

   但是這一切並不只是簡單的對塑料與環保的控訴而已,藝術家使用的魚乾是來自商業撈捕後不符商業價值所拋棄的雜魚,這讓人反思,人與自然相處之間的最大問題或許是來自資本主義的商業邏輯,相對於此的,藝術家則是利用果核夾住魚乾,象徵生命起始與循環,兩相對比,讓自然與商業兩個系統的象徵物結合在一起,使得整個展覽更添思考厚度;談到商業邏輯,其實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偏激,事實上日前歐盟才對台灣發出黃牌,警告台灣的漁業資源管理問題,在台灣漁業出口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   回到藝術表現上來看,藝術家精準的使用各種語彙,除了上文描述的以外,還包括在展場後方的巨型防撞墊,上面遍佈的使用痕跡,加上後方播放的錄像內容呈現出魚類從海裡到船上的漁貨箱中,從自由的海中到狹小的空間裡,再再都引領觀眾進入日常難以想像的角度來思考,這正是藝術的功能,逃逸出現實同時也指出問題。

文章標籤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325404_779208572210913_8461199161879812098_n.jpg

  "科技藝術"常常給人一頭霧水的感覺,但是陳依純在尊彩藝術中心舉辦的個展《你夢見電子羊了嗎?第N次毀滅,重新來過》卻相當有趣,有趣吸引人以外, 可閱讀性也相當高,因為藝術家以一本書的概念來設計展覽。    

     該展展出至四月三日, 以地球毀滅後外星人前來地球考古,試圖理解地球毀滅的原因,過去類似的作品不是過於直白的強調議題,就是過於內心戲,然而陳依純以書籍的章節架構,從台灣 發生過的氣爆案例,到普世面臨的地球暖化,由小而大的敘事,以藝術家的眼光從新詮釋人類世界自我毀滅的過程。   

  講到閱讀與敘事,彷彿這是個文學性很強的展覽,其實看到原作我們會發現,作者除了那知名又難以分類的電繪動畫以外,同時也有著平面繪畫作品,而所謂的 敘事則是除了電繪動畫的作品本身,還在每個作品上有一小段文字,以虛擬的章節內容為架構,幫助觀眾進入藝術家的世界。   

 1505496_779754835489620_5193116051866700558_n.jpg

  事實上這次展出的大多是陳依純近年來累積的作品,每件作品本身都是來自藝術家對身處世界的觀察,例如<小黑在工廠的一輩子>就是從我們身邊的工人談 起,以常見的黑狗人形化作為工人的象徵,在我們熟悉的街邊小工廠中打怪,但是反覆的世界遠無止境,作品本身有足夠的深度與力度,但是放在展覽的架構中,同 時就連結資本主義的貪婪與世界毀滅的關係。   

     閱讀科幻小說大概是這個時代許多人共同的經驗,即便是沒有讀過的朋友也會有看過相關電影,然而陳依純的作品並不是單純地說一個故事,而是藉著一個故事 書的架構,將近年來關心的相關主題串起,宛如各自成立的短篇小說,在作者的巧思下變成一個精彩的長篇,讓觀眾可以更輕易浸淫在藝術作品中。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技藝術"常常給人一頭霧水的感覺,但是陳依純在尊彩藝術中心舉辦的個展《你夢見電子羊了嗎?第N次毀滅,重新來過》卻相當有趣,有趣吸引人以外, 可閱讀性也相當高,因為藝術家以一本書的概念來設計展覽。   

該展展出至四月三日, 以地球毀滅後外星人前來地球考古,試圖理解地球毀滅的原因,過去類似的作品不是過於直白的強調議題,就是過於內心戲,然而陳依純以書籍的章節架構,從台灣 發生過的氣爆案例,到普世面臨的地球暖化,由小而大的敘事,以藝術家的眼光從新詮釋人類世界自我毀滅的過程。   

講到閱讀與敘事,彷彿這是個文學性很強的展覽,其實看到原作我們會發現,作者除了那知名又難以分類的電繪動畫以外,同時也有著平面繪畫作品,而所謂的 敘事則是除了電繪動畫的作品本身,還在每個作品上有一小段文字,以虛擬的章節內容為架構,幫助觀眾進入藝術家的世界。   

事實上這次展出的大多是陳依純近年來累積的作品,每件作品本身都是來自藝術家對身處世界的觀察,例如<小黑在工廠的一輩子>就是從我們身邊的工人談 起,以常見的黑狗人形化作為工人的象徵,在我們熟悉的街邊小工廠中打怪,但是反覆的世界遠無止境,作品本身有足夠的深度與力度,但是放在展覽的架構中,同 時就連結資本主義的貪婪與世界毀滅的關係。   

閱讀科幻小說大概是這個時代許多人共同的經驗,即便是沒有讀過的朋友也會有看過相關電影,然而陳依純的作品並不是單純地說一個故事,而是藉著一個故事 書的架構,將近年來關心的相關主題串起,宛如各自成立的短篇小說,在作者的巧思下變成一個精彩的長篇,讓觀眾可以更輕易浸淫在藝術作品中。

未命名-2ggd94依純这.jpg

未命名-2ggd94陳依純ㄉ.jpg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1  

多元文化是台灣重要的特色,不同種族、區域、產業所形成的聚落,散布在城市鄉鎮間,各自發展出獨特的食、衣、住、行、育、樂,交織成多元迷人的社會風貌。生活體驗營舉辦的目的,是希望藉由深入的文化導覽串聯各聚落,打開民眾的文化視野,讓不同的族群相互欣賞,跨越族群隔閡,更熱愛這片土地。

這次我們鎖定的聚落是原住民族──泰雅族,泰雅族分布於台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族民勇敢善戰,紋面是其最明顯的特色,也是死後認祖歸宗的標誌,此外泰雅族也以精緻的編織工藝聞名,織布保有美麗的傳統菱形圖紋。

 

泰雅族獵人學校

02    

登山客遇難的消息時有耳聞,遇難者在山中飢寒交迫而罹難,往往令泰雅族人深感訝異與遺憾,因為他們世代族人與大地共生,整個山林不僅是生活空間,更是食物的來源。為此泰雅族人花費十多年的時間在台北烏來山區打造獵人學校,保留山林原始風貌,傳授野外求生技能。簡單的木板、石板與樹枝就可組成獵捕陷阱,依照動物的體型和步行方式,發展出不同型式的機關,並可現場模擬動物踏入陷阱後產生的驚人拉力,小至山雞、大至山豬都只能乖乖就範。時至今日,泰雅族人仍用如此原始方式取得食物,世代生生不息。

03 
設陷阱解說教學

 

除守株待兔的陷阱,更主動的狩獵方式就屬射箭,泰雅族人用強大的臂力加上精準的眼力,展現獵人的英姿。山林間的樹木就是最好的製弓素材,以配刀砍削的樹枝搖身一變成為銳利的木箭,同行的小朋友們對射箭活動都非常興奮,紛紛拿著專門為他們製作的小弓,首次嘗試做小小獵人。    

04+05            
成人組射箭解說示範                          孩童組射箭教學

 

  狩獵、野炊、擣麻糬

11    

泰雅族以米飯為主食,輕裝簡行的狩獵,炊具也來自山林,中空的竹筒就是煮飯最好的工具。在營地我們親手體驗竹筒飯的製作過程,孩子們在歡笑聲中專注的將糯米放入竹筒內,細心以香蕉葉包覆後放入水中烹煮。等待竹筒飯煮熟的時間,我們圍火烤肉,小朋友難得有如此原始的圍火烤肉機會,開心的聚攏過來,每人手中拿著長竹籤串著豬肉,一同翻轉肉片,頓時肉香四溢。準備食物的過程充滿孩童的歡笑,也讓他們更有參與感,肉片搭配竹筒飯與山地野菜,這種單純的好滋味是山上才有的珍饈。 

06  
竹筒飯製作

07
圍火烤肉

 

麻糬也是泰雅傳統美食之一,蒸熟的糯米必須在熱氣消散前,不斷捶打才能變身美味的麻糬,孩子們迫不急待的排隊,拿起跟自己身高相仿的巨大木杵幫忙捶打糯米糰,眾人在旁一邊歡唱泰雅傳統歌謠,歡欣鼓舞下搗出的麻糬溫熱厚實,放入口中咀嚼的彈牙滋味,可是市面上販售的麻糬所沒有的。

08  
搗糯米體驗

09  
手工製作麻糬

 

探索之旅,從這裡開始     

10    

感受泰雅族人生活後,我們前往烏來著名的溫泉泡湯,每間湯屋都有戶外陽台,放眼望去是蓊鬱青翠的山林,可以放心一絲不掛的融入大自然,層疊的山峰伴著山嵐雲霧,讓身心充滿飽飽的能量,懷著放鬆且歡喜的心情,重回都市懷抱。

這趟獨特新奇的文化體驗之旅讓我們拉近與泰雅族民的距離,從他們的解說之中,認識到族民的生活環境與思考方式,山林大地是他們賴以維生的獵場,一般泰雅男性成長到12歲後,外出隨時攜帶配刀,依循祖先傳承下來的狩獵知識,進入山林一同負擔家庭食物的來源。偶有外地人因不知設陷阱的區域而不慎闖入,輕者破壞陷阱,重者受困其中,這對雙方來說都是困擾與衝突的起源。

山林大地的自然資源是大家所共享,任何族群都有權利親近,我們無需因原住民族的狩獵區域劃分而刻意疏遠,泰雅族民也張開雙手歡迎大家一同親近山林,只要行走的路徑不偏離登山步道太遠,相信大家都可恣意徜徉在大自然中,您想來趟原住民族的文化之旅嗎?不妨就一同加入我們探索的腳步吧!<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pixnet-js-plugin.googlecode.com/svn/trunk/blog/facebook-push-button.js"></script>

法羅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